要说这两年最火的的词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AI”。Ai in all, 或者 All in Ai不绝于耳,各种大语言模型也早已由一个陌生词语变成了我身边最得力的效率工具。
多少人头疼的写作,AI几秒之内就能写完一篇看似很有逻辑的文章,太神奇了。当然有的朋友可能会说AI会出错,这也是事实,不过多了这样一个效率工具确实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要说工具的缺陷嘛,那肯定是有,不过啥工具没有缺陷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当AI渗透到各个领域,使用AI辅助学术论文写作也是必然。不过因为我本人经常使用类似的工具,觉得自己也有些心得,加之之前看过基本有关AI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自媒体、编程)方面的应用,其实对专门学术论文写作领域的书没有感到太兴奋的感觉。
就比如本文介绍的这本《高效写论文:AI辅助学术论文写作》这本书,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在小红书里刷到过,但我抑制住了自己购买的欲望,因为我问自己:你觉得这本书会写些什么? 可能会讲向AI提问的技巧,然后举例介绍,再然后是通篇的AI回答(这么说有点夸张了,但大比例应该是有的)。
难道我不熟悉AI提问的技巧么?我会仔细看AI的回答么?想了这几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我应该不需要买这本书。
虽然我没买哈,但最近很荣幸的获得了这本书(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赠书),就顺理成章地将其读完了。
在读的过程里,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读的过程也让我感觉很值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感悟1:AI提问,框架和关键词是基础
上一年我参加一次线下写作活动,与秋叶大叔(秋叶PPT)进行交流,秋叶老师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大致意思是:提问的关键字是公司的重要资产。
关键词选的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一些极为精巧的、能给出让人满意答案的关键词一定要记录下来,甚至“保密”。
其实“关键词”就非常体现领域内的专家知识,门外汉的大白话提问AI可能也只能给你一个宽泛而肤浅的回答。我觉得关键词就像一个“引子”,有种“引蛇出洞”的感觉,我们把关键词往提问里一抛,AI觉得“嘿,你懂行”,那我也得“专业”呀,能给出更为契合和专业的回答。当然啦,这只是我的一个比方,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关键词很重要,同时容纳关键词的框架也很重要,这本书提到了一个DAFE提问框架。
DAFE提问模型由四个阶段组成:设计(Design)、提问(Ask)、反馈(Feed)和调试迭代(Evolve)。
首先,用户需要明确提问目标并设计合适的互动方式。接着,根据设计进行具体提问,注意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因为细微的差异会影响答案。然后,AI会根据提问给出多样化的反馈,如文字、图像或视频。最后,用户通过优化提问和多次生成,不断调整以获得更符合需求的答案。
当然类似的框架有很多,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提问获得更准确、全面的回答。我自己还提了一个框架,叫“BRICS”,金砖框架,哈哈,改天可以介绍一下,如果有其他朋友的框架也叫这个名字,那纯属巧哈。
感悟2:看类似书,有点像“见习”
“见习”是啥意思?“见习”是指在正式工作之前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或培训阶段。通常,见习者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观察、学习和尝试实际操作,来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基本技能,并适应工作流程。
我上大学时就去学校见习,去高级或特级教师课堂上听课、看教师怎么教,也看学生什么反应。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也有这种“听课”的感觉。因为书里会演示怎么提问(很像教师体问题),会列出AI的回答(很像学生回答问题),同时书里还会跟你说,你看这么问,AI能答得好,这么问就不好(就有一种在进行教学回顾和反思的感觉)。
其实大部分的书,尤其是AI广泛使用之前,书里不会介绍那么多作者之外的内容,而AI应用的书,会有大篇幅的AI生成的回答,这种样式就将互动的结果和盘托出了,会让读者感觉更加全面。岔开个话题,如果以后AI统治了世界,会不会来向人类索要版权和署名权:你看你用了我的回答或者用了我生成的画,作者名字上却没有我??哈哈哈哈。
感悟3:专家仍是专家,该学的还是要学
听着挺废话的,嗯,我成功地说了一句废话。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并不会因为有了AI工具,本来是该领域小白的我就一下子变成了专家,专家的领域知识包括概念、思维、视角等等,这些小白都不具备,小白可能最大的优势是年轻、学习力强,趁着“老”专家还没反应过来不熟悉AI的时候,“惊艳”一下。当专家用起AI的时候,也没小白什么事了,或许会差距会更大。
这是因为前面也提过“关键词”“概念”“思维”这些东西是可以诱导更好提问的“引子”,而专家明显更熟悉啊。对了,专家也更能辨别AI回答的准确性,小白可能就被AI“忽悠”了。
感悟4:学术写作有秘诀
秘诀,就是很宝贵的经验嘛。哪些经验很重要呢?我觉得如何选题、如何写文献综述、如何写理论框架等都是很重要的。
这本书里确实有涉及,而且讲的也很清晰,不过我在读的过程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先说一个很重要的,关于选题的“五步选题法”:
-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括研究单位、研究维度和限定词,是选题的核心起点。确定研究单位是关键,它决定了整个选题的方向和质量。 -
匹配研究视角:选择合适的研究视角,从新的角度审视研究对象,以便找到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研究问题。 -
匹配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方法,如定量、定性或思辨方法,以便选择最适合解决研究问题的工具和技术。 -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要回答的具体问题,确保问题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
预设研究观点:初步设想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或假设,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通过这五个步骤,研究者可以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构思和完善研究主题,确保选题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这里有幅图,叫做“顶天立地加两翼”:
我之前在一本书里看过这样的说法,同样的说法,书的名字我还有点忘了,去查了一下叫《写好论文》,当时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教学的时候还用过书里提到的方法和概念呢。
果不其然,两本书一对比下来,都有共同的作者“郭泽德”(网名“学军”),这就说得通了。
《高效写论文:AI辅助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理论框架(AI除外)与《写好论文》是一致的。就是写AI应用的书,也是传统的专家掌握了AI技术来写更有优势是吧。
下面书中让我我印象深刻的图和表格,正所谓“一图胜千言”,把握了这些关键的图和表就把握住了写论文的秘诀。
研究维度思维罗盘模型
研究维度思维罗盘模型是一种帮助研究者系统地确定研究维度的方法。它通过将研究单位面向的研究维度划分为六个主要向度,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工具。这六个向度包括:内部和外部、理解和行动、理论和方法。
内部和外部
-
内部:聚焦于研究对象内部的特质和行为。例如,研究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如何影响用户的内容消费。 -
外部:关注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例如,研究短视频对创作者经济的影响及其对传统媒体产业的冲击。
理解和行动
-
理解:旨在深刻理解研究对象的现象或理论。例如,探讨短视频中的叙事结构和意义制造。 -
行动:侧重于实际应用和干预。例如,研究如何通过政策优化支持短视频创作者的经济收益。
理论和方法
-
理论:从理论层面探讨研究对象。例如,研究短视频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
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例如,采用定量方法研究短视频消费对用户社交行为的影响。
勾连信号模型
勾连信号模型是一种用于匹配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的模型,帮助研究者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模型的设计基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之间联系的类型和强弱。以下是勾连信号模型的六种类型:
-
固定搭配: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之间存在着公认的固定组合。例如,某些社会现象通常用特定的社会学理论进行解释。 -
名称勾连: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在名称上有直接关联。例如,“社会资本”既是一个研究对象,也是一种研究理论。 -
内容勾连: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在内容上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例如,短视频内容消费可以直接用媒介理论进行分析。 -
概念矩阵勾连:通过多维概念分析找到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之间的复杂联系。例如,将某个经济现象通过多个经济学概念进行矩阵式分析。 -
间接勾连:通过其他中间理论或概念将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连接起来。例如,某种市场行为通过消费者行为理论间接连接到心理学理论。 -
无勾连: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需要寻找新的理论或修改研究对象。
假设研究对象是“短视频”,研究者可以通过勾连信号模型找到适用的理论资源。例如:
-
固定搭配:用传播学理论解释短视频传播机制。 -
名称勾连:直接研究“短视频”的消费行为。 -
内容勾连:用媒介理论分析短视频的内容影响。 -
概念矩阵勾连: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共同分析短视频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
间接勾连:通过用户行为理论间接研究短视频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用于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实施方法、路径和工具选择。该体系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范式、研究方法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技术与工具。
研究方法哲学
-
本体论:研究事物的存在本质及其性质。 -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来源、范围和性质。 -
方法论:研究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方法范式
-
思辨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理论探讨进行研究。 -
量化研究:利用统计和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
质性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
混合研究:结合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 -
融合研究:跨学科的方法,将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
研究方法方式
-
历史研究:研究历史事件和趋势。 -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收集定量数据。 -
内容分析法:分析媒介内容的量化方法。 -
访谈法:通过深度访谈获取定性数据。 -
扎根理论:从数据中生成理论的质性方法。 -
地理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空间数据。 -
社会模拟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社会现象。
研究方法技术与工具
-
技术:包括测量、抽样、信效度、深描、三角互证等。 -
工具:包括问卷,以及SPSS、Stata、NVivo等分析软件。
研究方法的六个因素
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关键意义,决定了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路径和工具。
以下是研究方法的六个影响要素:
研究问题
-
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核心,所有研究要素的描述最终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逻辑
-
演绎:从一般理论出发,通过推理得出具体结论。 -
归纳:从具体观察出发,通过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
研究目的
-
探索性:旨在探索新的现象或问题,提出假设。 -
描述性:对现象或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
解释性:解释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样本
-
全样本:覆盖整个研究对象群体。 -
大样本:涵盖大量个体,具有代表性。 -
小样本:涵盖少量个体,适用于深度分析。 -
无样本:不涉及具体样本,例如理论研究。
研究情境
-
自然情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如田野调查。 -
客观情境: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如实验室实验。 -
主观情境:基于研究者主观视角进行的研究。
研究者个性
-
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背景和特长也会影响研究方法的选择。
假设研究对象是“环保主题短视频的情感互动研究”,可以根据上述六个因素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
研究问题:探究环保主题短视频中用户情感互动的模式和机制。 -
研究逻辑:演绎。 -
研究目的:解释性。 -
研究样本:大样本,有上万条数据。 -
研究情境:客观情境,通过线上数据收集和分析。 -
研究者个性:擅长实证研究。
基于以上因素,推荐的研究混合研究方法:
-
定量研究 -
内容分析:对短视频评论和互动内容进行大规模内容分析,建立词频表,找出主要的情感互动词汇和表达。 -
情感分析:利用文本情感分析工具分析评论情绪极性,如正面、负面和中立情绪。 -
社区挖掘:借助网络分析识别讨论小组或社区,分析互动模式和主题。 -
定性研究 -
深度访谈:挑选活跃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观看动机、互动动机及情感体验。 -
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情感互动机制。
通过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全面理解环保主题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模式和机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供分析视角。
前言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前言是学术论文的开头部分,起着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的重要作用。
前言通常被称作“绪论”、“引言”或“问题的提出”,它在论文中扮演着三个重要角色:
-
交代核心要素:前言会概括整篇论文的核心要素,如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等,引导读者快速把握论文的主要思路。 -
保障写作“合法性”:通过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说明研究的必要性。 -
质量评估:前言是读者和编辑评估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作者对研究领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前言的写作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从广泛到具体逐步引导读者:
研究背景
-
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提供读者对研究领域的基本了解。 -
例子: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短视频在现代传播中的崛起。
连接语
-
自然过渡,引导读者从研究背景进入研究的具体内容。 -
例子:说明短视频如何成为环保主题传播的新渠道。
研究对象
-
明确指出论文的研究对象。 -
例子:说明本文将研究环保主题短视频中的情感互动。
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
解释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例子:讨论研究如何帮助理解短视频在环保宣传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和学术的贡献。
研究设计
-
概述论文的研究设计和方法。 -
例子:说明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分析短视频的情感互动。
文献综述的操作流程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记述和评价的过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阅读和分析,研究者能够呈现该研究主题的文献脉络和分类图景,梳理出相关文献的贡献和局限,并从中提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综、述、评。
以下是具体操作流程:
-
综 (查询、阅读、筛选)
-
查询:使用学术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查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示例:使用Google Scholar、PubMed、Web of Science等平台输入关键词“框架理论”、“环保主题短视频”、“情感互动”等,进行文献查询。 -
阅读:全面阅读筛选出的文献,了解每篇文献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示例:下载相关文献,通读摘要、结论部分,并重点阅读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章节。 -
筛选:根据研究主题的相关性和文献的质量,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示例:去除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文献,保留高影响因子的核心期刊文献和经典文献。
-
述 (分类、归纳、记述)
-
分类:将筛选出的文献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示例:将文献按“框架理论的应用”、“环保主题短视频研究”、“情感互动研究”等分类。 -
归纳:对分类后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出各类文献的研究脉络和主要发现。示例:总结“框架理论”在不同研究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
记述:按照分类和归纳的结果,结构化地描述文献的内容。示例:撰写文献综述部分,分别描述“框架理论在环保主题研究中的应用”、“短视频情感互动的研究现状”等。
-
评 (评价、扬弃、建构)
-
评价:对现有文献进行评价,指出其贡献和局限。示例:评价“框架理论”在短视频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已有研究在情感互动方面的局限性。 -
扬弃:在评价的基础上,扬弃不适用或过时的观点和方法,保留并发扬有价值的部分。示例:摒弃不符合当前技术背景的研究方法,吸收先进的情感分析技术。 -
建构:根据评价结果,建构新的研究问题或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示例:提出“基于框架理论的环保主题短视频情感互动研究模型”,并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逻辑模型
科学研究的逻辑模型由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Wallace)提出,被称为“科学环”。该模型展示了科学研究中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逻辑推论和经验观察,构建和验证理论。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应用科学研究的逻辑模型:
-
选择理论:确定适用的理论框架,如框架理论。 -
提出假设:基于理论提出研究假设。 -
收集数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
验证假设:通过分析数据验证假设。 -
修正理论:根据验证结果,调整和完善理论框架。
总结
虽然介绍的已经足够多,但上面介绍的内容只是《高效写论文:AI辅助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一部分,关于具体怎么提问、案例如何、如何对于论文的每个部分(如正文、标题、结语等)进行写作,以及如何投稿等都没有进行介绍。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书来看一看。
其实使用AI的经历告诉我最重要的事情是:
专业的知识+有技巧的提问=优质的回答
AI的出现并没有让专业知识变得可有可无,反而是更加重要。因为有专业知识的介入才能提出好的关键词、才能进一步深入反馈和优化、才能鉴别与评判。
但因为有了大预言模型这么高效的工具的出现,我们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也应尊重和珍惜。(作者:王海华)
AI应该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
文中的图片来自《高效写论文:AI辅助学术论文写作》
参考资料:郭泽德, 宋义平, & 赵鑫. (2024). 高效写论文:AI辅助学术论文写作.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6重印)